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 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 首席科学家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教育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 主任;福建省海陆界面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 主任;2004年入选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教育经历:
厦门大学理学硕士(1988 [1] )
厦门大学理学博士(1999)
加拿大圣玛丽斯大学博士后(1999-2000)
工作经历:
1988.08–1990.11,厦门大学海洋系,助教;
1990.12–1995.11,厦门大学海洋系、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1994.06–1994.07,香港科技大学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1995.01 香港环境保护署,讲授“浮游藻类学”课程;
1995.12–2000.11,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心副主任;
1996.07 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及化学系,讨论合作课题;
2000.12–2008.03,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心主任/系主任(2004–2008);
2008.03-2011.08,海洋与环境学院,副院长;
2011.08-2012.08,环境与生态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
2012.09-至今, 环境与生态学院,副院长。
研究方向:
近岸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浮游植物生态学、赤潮科学,海洋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
主要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183 篇(其中SCI收录 36 篇),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完成人)和海洋局创新成果二等奖各一项(第二完成人)。
承担、主持各类科研项目40多项,其中主持国家973课题3项、杰出青年基金1项、重点课题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基金 8 项,海洋公益项目课题1项。
参加的学术团体: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海洋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理事
中国生态学会海洋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IGBP委员会GLOBEC–IMBER工作组成员
全球海洋生物普查计划(CoML)中国委员会委员
中国水环境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藻类学会常务理事
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理事
福建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
厦门市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
《应用海洋学报》副主编
《海洋环境科学》编委
《海洋预报》编委
近年来参加的主要科研课题: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南海浮游生态系统结构及其对生物泵效率的调控机制(41330961),2014.01-2018.12,296万,课题负责人。
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中国近海水母暴发的关键过程、机理及生态环境效应,课题3-浮游植物群落演替与水母暴发的相互影响(2011CB403603),2011.01-2016.01,284万,课题负责人。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东海青绿藻的生态学研究(41176112),2012.01-2015.12,72万,课题负责人。
4.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我国海洋浮游生物分类鉴定技术及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课题5-“海洋浮游生物分子分类技术及应用示范”(201005015-5),2010.07–2014.06,141万,课题负责人。
5.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典型海区基于功能群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颗粒有机碳输出的耦合(40925018),2010.01-2013.12,200万,课题负责人。
6.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碳的微生物再循环、沉降输出与埋藏(2009CB421203),中国近海碳收支、调控机理及生态效应研究(2009CB421200),第三课题,骨干。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南海典型海区重要浮游植物功能群的演变及其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耦合(40730846),2008.01-2011.12,165万,课题负责人。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分子探针技术研究中国近海浮游植物的磷胁迫与限制(40776081),2008.01-2010.12,46万,课题负责人。
荣誉奖励: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9)
高等学校2006年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6)
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2004) [2]
国家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