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水生所  |  中国科学院
研究队伍
学术委员会
研究人员
人才培养
研究人员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队伍 > 研究人员
张承才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藻类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用蓝藻作为模式,以分子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为手段研究细胞生长发育的机制,包括细胞发育和细胞周期的关系,及对环境变化适应能力分子机制。 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73篇,其中包括PNAS, Mol Microbiol, Nucl Acid Res, J Bacteriol, FEMS Microbiol Rev, 等杂志。
赵进东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藻类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致公党中央常委。 长期从事藻类生物学研究,对蓝藻细胞分化和格式形成有系统研究,尤其对蓝藻异型胞分化中的信号转导和基因表达调控有深入研究。揭示了钙结合蛋白和钙离子信号在蓝藻细胞分化中起到的重要调控作用。对蓝藻藻胆体吸收光能在两个光系统间的分配与调节开展了系统研究,对揭示藻胆体吸收光能向光系统1传递的途径和调控方式有重要...
宋立荣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特聘研究员(2015年起聘),藻类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研究领域为藻类生物学与藻种资源保护利用。在藻类生物学领域,聚焦蓝藻水华生理生态学,系统地阐述了典型水华种类形成种群优势的生理学机理及响应环境变化的生态策略,从种群到生态系统各个层面初步阐明了滇池蓝藻水华的暴发机理,提出了典型湖泊蓝藻水华防控的技术原理和思路。自1996年以来,负责设在水生所的我国淡水藻种库的业务管理和研发,提升了我国藻种资源保藏和利用的国际影响力,为我...
胡春香
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藻类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在我国率先开启了生物结皮的研究工作,对我国沙漠结皮中的藻类资源、生态分布、精细结构、发育演替及其形成机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创建了测定藻类固沙能力的标准方法,开辟了"藻-草-灌相结合的荒漠化综合治理新途径,该技术在我国北方多种类型沙漠中推广6万亩以上。相关成果已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8项,中国专利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发表科研论文近百篇,其中SCI源刊约80篇,参编专著4...
胡强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藻类生物技术和能源研发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为藻类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研究内容涉及藻类光合作用、生理生化、细胞分子生物学、光生物反应器系统设计、大规模微藻培养、微藻生物能源及高附加值生物化学品研发、以及利用微藻处理废水和含高二氧化碳的工业废气等。以推动微藻生物能源产业化为目标,以新一代光生物反应器为突破点,以高效、经济的微藻生物质规模化生产工艺技术为核心,为建立以微藻生物能源为主,微藻食品、保健品、饲料、精细化工等高附加值产品为...
徐旭东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针对蓝藻的细胞分化问题,鉴别出参与异形胞分化和格式形成的若干基因并证实其功能,研究其调控关系,尤其是发现受主调控因子HetR直接调控的hetZ基因,以及HetR在hetZ,patA等基因上游的保守识别位点,丰富了异形胞分化和格式形成理论。针对蓝藻抗寒越冬的机理,发现低温预处理能够大大强化蓝藻对于寒冷光照胁迫的耐受性,揭示出alpha-维生素E、RNA结合蛋白1和亚精胺等因子在形成低温诱导的寒冷光照耐受性中的重要作用,开启了蓝藻越冬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行...
共4条数据 1234下一页尾页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藻类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鄂ICP备050003091
地址:武汉市武昌东湖南路7号 邮编:430072 电话:027-68780839